在准备好了攻击节点之后,林东命令自己的工程母舰向右侧的星系内部发射了100万枚对地远程攻击导弹。其中有50万枚导弹,带有花生米的聚集弹头。
而且在这次发射之后,林总,马上命令自己包围星系外围的节点,单位向中间的星系发射反作用力光线。
反作用力光线也就是刚才缴获对手绿色光线的重力光线。将绿色光线的发射两极对调,这就形成了反重力光线反重力光线是可以将对手的重力震荡波进行反向推广。
不但使得最手的震荡波无法进行发射出来,而且还能把对手做到震荡波,直接反向推回去,打击对手的星球。会给对手星球上面所有的电子设施装备全部造成毁灭性打击。
而携带自己的超级微型机器人的尘埃云,主要是林东想测试一下,这些早就被淘汰下来的,具有无法辨别能力的尘埃云是否还有其他利用价值?
在这样的计划安排之下,100万枚导弹分开阵型快速向前发射。
对于这一次导弹的发射,林东也做了一些细妙的调整,他不是让导弹飞入对手的星系外壳,这样的话导弹要进行一次很长时间的飞行。
虽然对地导弹的飞行速度也非常快,能够达到0.6倍左右的光速。也就是秒18万公里到20万公里的速度。但是工程母舰距离对方星系的表面距离。
至少有500万公里。也就是说,导弹还要进行飞行半分钟左右才能到达星系的外壳进行穿透。
对方刚刚发射过一次大规模的震荡波的环绕攻击。
如果进行二次充能的话,那样的话,给对方25到30秒钟的时间,很可能自己的倒在几乎无法接近外壳就被震荡波击中。
所以林东这次发射导弹就在对手刚刚发射过一次,大型震荡波之后,马上命令启动导弹发射,这样的话,想借用一次时间差将对方的这个空档发射器紧紧的抓住。
才能使得自己导弹以最大生存概率的机会飞入到对方星系的内部进行打击。
由于前面详细地进行了扫描探测,林东对于对手星球的位置,轨道的标记十分清楚,已经将这些射击诸元全部注入了导弹内部。
所以只要对手的这次大型震荡波打击之后,一定会要进行系统化充能,因为林东认为这种超大型的震荡波肯定不会是由对手母舰发射出来的。
不要忘记林东已经缴获了大约20万艘外星人的作战母舰,这些母舰毫无疑问告诉了林东,他们没有这么强大的功率来发射这种可以包裹整个星系的超大型震荡波。
一定是对手从地面星球向整个星系发射的一次震荡波,如此强大震荡波的能力,在地面装置上,林东认为,这种功率已经超过自己的发射功率。
只可惜的是他们只能在地面进行发射,由于现在这一次打击过程当中,林东消灭了最少至少20万以上的作战单位。
在对于对手这些被俘获母舰的分析上来看,对方在星球表面基地一定有一只大型的或者超大型的动力发射系统来对整个星系进行发射。
或者是说对方在星系其他星球或者间接的小行星上面有发射扩大器,一旦从星球表面发射一次超大型的震荡波,这些发射器都会随之进行传导,将传导出来的超大震荡,光波继续放大。
一直打到可以包裹整个星系的外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对于发射装置来说,一棵星球可以进行全面覆盖发射,而一座星系这绝对达不到的。
所以林东按照这个思路,就将自己的导弹前缘马上进行限飞行传输。
他将自己的导弹直接传输到对方星系的外壳边缘,距离对方外壳不过只有20万公里。
秒内就可以飞入对方的外壳,因此上100万枚导弹,眨眼间进入了星系的外壳部分。
进入星系外壳以后,导弹上也有自身的探测传感,共享系统。他们可以将导弹探测传感出来的画面传输给林东的指挥作战中心,大屏幕上。
从大屏幕。林东发现,当自己的导弹进入了星系的内科以后,这座星系果然在内层,有一座环形的密集,曾在和太阳系的很类似。
它环绕在星系整个最外层的第六轨道的外面。拥有超过5000万公里的宽度,要比太阳系的外壳科伊伯带的宽度还要宽。
看来自己的导弹必须要穿过这些密集在环线里面的小行星和冰块碎片所组成的云带才能进入到。
整个星系的第六轨道上面。与此同时,外星人的星系内部果然有不同,等次等级的放大系统,这些机械化的放大系统完全可以经受住巨大的震荡波的震荡。
而且他们会将震荡波快速进行放大,一次次的向外进行扩展,这就像水波纹一样,忠心一个节点,慢慢的向四面发展,扩大而来。
最后把整个星系包裹在震荡波的下面,只不过因为放大技术没有能够实现加速,所以他们星系本部发射出来的震荡波外沿的距离不会超过200万公里。
因此上自己所有的发射节点单位都在200万公里之外,防止他们遭受震荡波的打击。
林东的导弹继续向下准备,穿过这些小行星的柯伊伯带。不过难度也是非常高的,他们的科一不在和地球所在太阳系的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