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情子孟你自己看着办,觉得好用就采纳。”
“喏。”
霍光禀告完毕,退到一边。
不知是不是被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触动,霍光禀告工匠提出的用陶土烧制活字改进印刷时,这几年都很安静的系统突然对李令月发出幽幽叹息。
[在‘制’系统守护的历史进程中,活字印刷是刻板印刷面世至少百年后由印刷工匠在实践中发明并完善的,想不到这个时空……果然,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的,所谓的历史进程不过是后来者的先入为主和自以为是,历史是身处历史的无数智慧个体的主观意志合力形成的客观洪流……]
李令月记住系统的话,不做声响。
另一边,刘彻让刘细君献上已经整理完成的五篇文章,细细观看,感慨道:“小子的原文,朕只能勉强看懂大概,看你们的注释,朕感觉朕也能全部学会。”
上官婉儿闻言,谦卑道:“陛下谬赞,这些注释大部分来自大将军的指点,我等不过是将大将军的指点整理记录成文章。”
“能把仲卿的指点整理成如此简洁易懂的文字,你们也算是有些本事。”
说话间,刘彻将加了大量注释的五篇文稿交给霍光:“把这些文章都刊印成册,交由将官们学习研究。”
“喏。”
霍光捧着文稿退出。
刘彻看着李令月为首的一干人,道:“卫霍的兵法天分,天下无人能及,即便将兵法文章详细做注释,能看懂、能学会的人也是凤毛麟角,但是学会一点皮毛总好过什么都不会吧。”
“父皇,你——”
“近来发生的事情让朕开始感到忧虑了。”
刘彻直言不讳:“朕做了一个梦,梦见小子未得天命眷顾、英年早逝,仲卿病重,强撑着指挥四方用兵,最终也离朕而去……留下朕……朕……孤独一个人对着一堆败仗的战报……”
“父皇害怕军中除了舅舅和表哥,再无可用之将?”
“难道不是吗?”
回想早些时候的关于大宛的争论,刘彻神色忧患:“朕之所以不同意立刻征讨大宛,不单因为大宛在万里之外,征讨大宛耗费钱财过多,更因为朕发现汉军看似人才济济,实际能替朕征讨大宛的只有卫霍两人。”
“父皇……”
“所以朕虽然不满太子自作主张,看到李禹真的力能搏虎后,不但不想杀他,还打算以后重用他。这少年郎虽然鲁莽无脑,却是个忠义勇猛之士,投入军中可以作为前锋使用。”
“父皇英明。”
……
……
刘据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