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刘故此人本性狡诈自私,并认为此人的突然率部投降和请求册封的行为背后藏着巨大的阴谋,但是——
如果他说的是真的?
儿单于詹师庐真的率领匈奴精锐前去攻打安息,留下老弱病残在匈奴王庭?
大汉岂不是就可以——
“立刻探听清楚匈奴的情况!尤其是儿单于詹师庐现在人在哪里!”
刘彻严肃吩咐。
他不在意刘故是否真心臣服大汉,但他必须知道儿单于打什么主意,以及儿单于是否真的离开了王庭。
“喏。”
……
詹师庐和刘故是否真的存在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姑且不论,但既然刘故主动给大汉写信表示投降并希望被汉皇帝册封为匈奴单于,刘彻经过反复斟酌考虑后决定答应他的要求,承诺只要刘故真的带领目前留在王庭的所有人投降大汉,大汉必定接受刘故的投降并如他所愿册封他为匈奴单于。
毕竟,对身为大汉皇帝的刘彻而言,册封匈奴单于这一行为的意义远胜过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兵戎牺牲。
显然,刘故也知道大汉一定会答应自己的册封请求,所以才故意派人送信去长安,将此事知会大汉。
“刘故这个人很难成就真正的大事,因为他既贪心又不敢冒险,注定不能成为挥斥方遒的王者。”
刘彻冷峻评价刘故。
也正因为早早看出此人有心计却不能真正成大事,当年刘故作为匈奴使者身份来到长安,刘彻一度对他动杀心却最终没有动杀手。
因为得不偿失。
……
……
投降大汉、请求大汉册封自己的书信送出以前,刘故已经开始行动,并且,事情出乎预料的顺利。
无须威逼利诱,留在王庭的人已经半数以上愿意随他离开、投降大汉,理由也很简单:詹师庐的手段太残暴太血腥,没人敢保证自己不会沦为被灭族的倒霉蛋。
反观左贤王且鞮侯,虽然很少在军国大事上发表意见,他的仁慈、善良却是有目共睹,跟着左贤王投降大汉,至少从此不再无故被杀。
何况大汉强盛,对待投降的匈奴人向来宽厚。
很快,刘故集齐投降的队伍,带领大家前往受降城。
至于那些不愿随自己投降大汉的人,刘故顾及好不容易打造的贤德名誉,没有刻意为难他们,只是请他们保持安静,不要把这件事告诉远征安息的詹师庐。
“大单于现在正在征讨安息,为匈奴人谋取美好的未来,如果他知道我背着他带领大家投降大汉,接受大汉的册封,必定心绪大乱,战场出错,让无数匈奴男儿白白丢了性命。”